2020年11月1日下午2:00-2:30,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崔丽娟教授主持,温州大学温州模式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时勘教授带来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系列心理学调查及研究启示》的专题报告。
时勘教授紧扣时代背景,以新冠肺炎疫情谈起,为与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介绍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系列心理学调查及研究启示。报告从研究背景、已有的研究基础、系列调查的结果分析和未来研究展望四方面向大家阐述了他的研究成果。
首先,时勘教授从中国政府的应对方式、其他国家的应对方式、全世界的疫情现状、世界卫生组织对中方的评价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
其次,时勘教授介绍了他们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一:风险认知的研究趋势,该项研究指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首先引发的就是公众的风险信息感知,所谓风险,指在不确定情境下不利事件或危险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可能性。风险感知即对事件的危险程度的评估。风险认知是个体对存在于外界各种客观风险的主观感受与认识,而这些主观感觉是受到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研究二:2003年的SARS研究,该项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在风险感知、行为应对和情绪干预方面存在很多独有的特点和规律,据此形成了有关风险认知的社会心理预测模型。研究三:2008年的汶川地震研究,该项研究说明了心理台风眼效应的出现与民众是否亲历风险后果、心理承受阈限及心理变量的特征有关。研究四:2010年的组织污名化研究,该项研究发现,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大陆的被试在有关艾滋病人的认知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组织污名心理现象,且三地区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随后,时勘教授分别从疫情中民众的风险认知、台风眼效应与组织污名化、贫困问题的跨文化比较以及松紧文化、领导行为与复工复产四个阶段向我们介绍了系列调查的研究结果。
最后,时勘教授希望全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团结一心,不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忘初心,努力奋斗,为彻底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做出新贡献!
崔丽娟教授对时勘教授的系列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不仅是民众的生理健康因素,还有民众的心理因素,时勘教授的研究非常及时,紧跟社会热点和现实需要,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