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日10:10-12:10,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于线上举行。专题论坛十七的主题为“疫情期民众健康心理与行为的促进”。本次论坛的主持人是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王锦老师,评议人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寇彧教授。
(主持人王锦老师)
(评议人寇彧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者王卓代表其团队做了论坛第一个报告。她的研究为以往疫情关注与个体情绪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因果解释,同时拓展了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对个体情绪的影响范围:在面对疫情等重大社会灾难时,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仍然能够保护个体情绪。研究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疫情,控制有关疫情信息的摄入量,避免疫情信息过载带来的替代性创伤。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者王卓作报告)
第二位报告人是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者张舒。她的研究目的是探究不同程度暴露于媒体内容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研究采用改编前人研究的《媒体信息暴露问卷》,调查了被试过去一周内浏览各种媒体内容的频率。研究表明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浏览大量的媒体报道,而资源保护理论表明疫情相关媒体信息暴露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位报告人是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者杨洋。他汇报的研究项目旨在探究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个体死亡焦虑的影响及其影响过程。结果发现,媒体信息寻求行为正向预测死亡焦虑水平,负性情绪在媒体信息寻求行为和死亡焦虑水平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社会支持在其中起到一个保护性的作用,能够在低负性情绪状态时有效的缓解死亡焦虑水平。
(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者杨洋作报告)
第四位报告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者孔祥静。她的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积极心理资本这一积极心理状态是否能通过提高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进而减少这一特殊时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促进个体的幸福感。结果表明,在这一特殊时期,积极心理资本通过提升个体的基本需要满足进而对其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者孔祥静作报告)
第五位报告人是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学者蔡頠。她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体存在性心理的影响进行了汇报。研究基于新冠疫情,考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体存在性心理的影响,采用了问卷调查对成年个体在新冠疫情爆发前后进行追踪调查。报告指出:短期来看,新冠疫情的爆发并没有加剧人们对死亡的焦虑,反而更加珍视生命,对于民众抗“疫”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学者蔡頠作报告)
最后,评议人寇彧教授对今天的专题论坛进行总结。她对今天参与汇报的研究者的强烈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能力表示肯定。她希望,我们可以综合近阶段的相关研究,共同建立一个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干预机制,丰富研究的社会价值。
(评议人寇彧教授、主持人王锦讲师与各位汇报人合影留念)